又冒出一家堪比恒大的巨头,年收入突破6000亿,许家印不再孤单了
商场就像战场,有人一路狂奔,也有人突然倒下。
这几年,中国企业圈不太平。恒大塌了,拼多多也被骂得不轻。每一个大新闻,都让老百姓盯着看。
现在,又一个名字冒出来——正威集团。年收入六千多亿,听起来挺牛。可债也高得吓人,有人说它是“第二个恒大”。
真会这样吗?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?咱们慢慢聊。
王文银不是天生的老板。他出生在农村,小时候一边读书,一边干农活。日子苦,让他早早明白:想翻身,就得拼。
大学毕业后,进了国企,工资不错。可他不甘心。安稳的日子太没劲,他想自己闯。
于是辞职南下深圳。刚到那会儿,睡过水泥管,和工人一起打工。条件差,但心没死。
靠着学历和肯干,他很快在港资企业当上管理层。可他不想一辈子给人打工。
摸清门道后,果断跳槽,自己干。
1995年,他开了家小厂,做电线制品。没设备,没名气,全靠跑客户、贴脸皮,一点点把生意做起来。
真正的转折点,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。
别人缩手缩脚,他却反其道而行。趁便宜,大笔买设备。
后来市场回暖,他成了广东电源线的头号供应商。
这波操作,赢了。
他没停。从电线到铜矿,再到海外布局。公司越做越大,像雪球一样滚着往前冲。
终于,正威进世界五百强,年营收破六千亿。
听着风光,其实暗藏危机。
扩张太快,管理跟不上。债务像滚雪球,越滚越大。
最夸张的是,总负债高达一年赚的还多。
这就像你一个月挣一万,但欠债十万八千。日子还能过?
更麻烦的是,正威建了不少产业园、工业园。这些项目投入大,回本慢。一旦现金流断了,工程就烂尾,合作方拿不到钱。
今年,多家子公司被起诉,欠款问题曝光。
王文银两次被限制高消费。虽然后来还了钱,限高令解除了,但信任已经裂了。
更让人怀疑的是,他突然卸任法人代表和董事长。
没人知道为什么。官方说是正常调整。可大家心里有数:是不是要躲责任?
很多人把正威和恒大比,不是说一模一样,而是看到了同一个问题:企业太大,根基太薄。
只追规模,不控风险。大厦摇摇欲坠。
王文银这个人,胆子大,敢赌。2003年在安徽建厂,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砸钱收购欧美矿山。
短期确实赚翻了。可代价呢?债越堆越高。
靠借钱撑场面,迟早要崩。
现在的问题不只是钱,还有人心。
员工怕失业,供应商怕收不回款,银行也紧张。信任没了,再想拉回来,难如登天。
关键是,企业价值观出了问题。
王文银信“赌”,成功过几次,但习惯成自然。企业也养成了高风险操作的习惯。
可世界不会永远给你机会。风向一变,就露馅。
正威不是没救。但路很难走。
躲不是办法。换法人,只能暂时避责,解决不了根本问题。
真正要做的,是拿出一份靠谱的债务重组计划。跟债权人坐下来谈,争取宽限,找新融资。
业务上也得“断舍离”。别什么都做,有些项目根本不后腿。
该砍的砍,该放的放。把资源集中到真正能打的主业上。
把账本晒出来。财务透明,管理公开。定期发布真实数据,不瞒不骗。
对客户、供应商、政府,都要重新建立信任。
用行动说话,而不是嘴上承诺。
这一切,都离不开王文银本人。
他是创始人,也是精神领袖。是真想救企业,还是只想保自己?这决定正威的未来。
很多企业都走过这条路。有的改头换面,活下来了;有的越陷越深,消失不见。
正威能不能成为前者?要看决心,也要看诚意。
这个故事,不只是正威的事。
它照见了太多中国企业的影子:在风口上起飞,却忘了地基要稳。
做大不是目的,活得久才是真本事。
规模不代表实力,速度也不等于健康。
希望以后每一家企业都能记住:利润很重要,但责任更重要。
别只盯着数字,也看看脚下踩的地。
最后:
正威的起落,让我想起:走得快不如走得稳。
一个企业,不能只靠胆量撑场子,还得有良心和底线。
真正的强大,不是吹得多响,而是扛得住风雨。
愿所有创业者,别忘了初心——不是为了吹牛,是为了让更多人过得更好。